本网讯 周海波图文报道9月19日中国气象局华风影视大楼会议室召开了中国气象局航空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产学研融合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审议了学术委员会章程、实验室五年规划、2023年度工作进展、2023年开放基金项目指南,学术委员会和产学研融合指导委员会对航空气象学术研究重点工作分别从学术发展和产学研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
学术委员会/产学研融合指导委员会专家成员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总体同意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章程、实验室五年规划、2023年度工作计划、2023年开放基金项目指南实验室五年规划。并建议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规划进行完善:一是在管理方面,更加重视研究队伍的凝聚和整合,充分发挥实验室共建单位多的优势;二是在技术方面,更加重视对强对流短临预报、机载及机场监测数据等高质量数据的价值挖掘、精细化载量预报、国产飞行计划、无人机航迹规划、临近空间等相关技术的研究;三是在国产飞机支撑方面,更加重视对国产飞机气象服务技术和标准体系的研究,并加强对国产飞机设计、试飞环节的气象支撑能力建设,比如针对侧风、过冷大水滴等试飞关键气象条件的普查与预报;四是在服务方面,加强面向国产飞机的气象服务综合解决方案研究,并探索面向飞行员、机组、签派等不同类型用户的个性化服务方式及信息表达方式。
徐祥德院士指出,研发过程中要体现出大数据和智能化,利用国内和国外可收集的航空颠簸数据,构建颠簸时空分布的大数据智能平台,时间尺度涵盖小时-日-月-季-年,将为指导以后航空飞行安全提供清晰图像,引导我们进行下一步深入研究。其次,项目需要有实际的产出。需组织一些人员,构建大数据平台以及探测仪器的研发等,以对风切变等机理进行研究,这是项目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还有就是利用气象观测和航空观测,天-地相结合方式,构建雷电时空分布的大数据智能平台,时间尺度涵盖小时-日-月-季-年。
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实验室的发展方向,也为实验室健全运行机制和顺利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厘清了思路。结合委员专家意见,实验室将加强运行机制建设,加快组织重点任务的课题研究,确保在人才培养和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取得良好进展。